改革在守边御敌方面的成效。原本面对契丹和奚的侵扰只能侥幸惨胜的唐朝,此时在东北亚已经占据了绝对的优势。而安禄山、史思明正是此时被张守珪收入麾下,以击讨奚、契丹起家。
张守珪之后,幽州节度使的人选几经更迭。天宝元年(742)十月,幽州节度使更名为范阳节度使,同年,安禄山出任平卢节度使。一年半后,天宝三载(744)三月,安禄山出任范阳节度使,一人身兼两军节度使,成为帝国最有实权的边将之一。
历史上,幽州地区始终没有放弃向帝国中心进击的尝试。历史学者宁欣指出,幽州地区的地理位置有三大特征:首先,它处于农业文化与游牧文化交接、过渡、转换区,使得这一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民族构成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其次,以幽州为中心形成向外辐射的交通线,是东北亚大区域的主要交通干线和贸易中心枢纽;最后,幽州地区是北方民族南下大通道的东缘,是东北民族南下的主要通道,也是中亚民族沿草原边缘两侧向河北、东北地区流徙、进而南下的主要聚居区,在整个东北亚局势变幻中,幽州的得失与倾向至关重要。
唐幽州城仿照当时都城长安改建,城内有繁华的坊市,街道呈棋盘状,据《太平寰宇记》记载,其“南北九里,东西七里,开十门”。此地由此成为安禄山的大本营,也是他日后起兵反唐的根据地。
天宝十一载(752),已经身兼平卢、范阳、河东(治所在今山西太原)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与河西、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同时入朝觐见。
此二人皆为蕃将,由于哥舒翰是突厥人,安禄山见了他就套近乎说:“我的母亲是突厥人,您的父亲是突厥人,我们是同族呀,为何不能当朋友?”
哥舒翰却说了句颇有内涵的话:“古人云,狐狸对着洞穴嗥叫,乃不祥之兆。这是因为,狐狸忘本。兄弟这么看得起我,我怎敢不尽心呢?”前两句话,哥舒翰将安禄山这个胡人比作忘恩负义的狐狸。
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9页 / 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