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他派遣的使者从来没有得到皇帝的接见。虽然长安近在眼前,封常清却发现他离皇帝隔了十万八千里。
同样产生这种感觉的,还有高仙芝。当时,得宠于天子的边令诚变得飞扬跋扈,对军务指手画脚。高仙芝治军严格,自然不可能容忍这种行为。他在西域大小战役,从来都是专断独行,怎么到了关中,就感觉处处掣肘。他不相信,一个数次立过大功的将军,还会比不过一个小小的监军吗?
但在玄宗心里,将军还真比不过宦官。创造了“开元盛世”的唐玄宗,很早就开始宠幸内臣,委国务于宰相。边令诚借皇帝之威,越发骄纵,想要夺取军权,主帅不听话,他就进构谗言,歪曲事实,将个人喜恶夹杂其中,最终激怒玄宗要拿高、封二人开刀。
其实,从高仙芝、封常清踏入京城那一刻起,他们就进入了一个由皇帝、宰相、宦官、群臣之间互相牵扯的关系网。在西域,很容易就可以分清敌人,只要有能力就能崭露头角;而在长安,处处都是朋友,处处也都是敌人,必须得隐藏自己的锋芒。
退守潼关虽暂时无法消灭叛军,但至少保障了唐朝的一息尚存。可在皇帝看来,退守就是失败,失败就要有人担责。
一天,驻守潼关的高仙芝外出回来,看到了一幅杀气腾腾的画面:边令诚手拿敕书,面容阴鸷,背后站着一百多名陌刀手,他的身前有一张草席,上面躺着封常清的尸体。
临死之前,封常清表现得十分坦然,因为他早就抱了赴死之心。他拿出早早就写好、却一直无法上达天听的《谢死表》,托边令诚之手交给皇帝。在表中,他希望玄宗能够将自己斩首,以谢诸将;也希望能够得到玄宗的亲问,制定讨贼的方略。他对边令诚说:“讨逆无效,死乃甘心。”
看到封常清的结局,高仙芝已经有了心理准备。
这时,边令诚开口说话了:“对于御史大夫(即高仙芝),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