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已定,刘、薛意欲废立君主,显然得不到朝臣们的支持。因此刘弘逸、薛季棱等人刚动手,就被兵部尚书王起、山陵使崔郸手下的卤簿诸军所杀,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
尽管这次事件并没有证据证明宰相杨嗣复、李珏参与其中,但唐武宗也把二人列为有罪之人,将他们削了相位,贬出中央,彻底解除了自己的后顾之忧。宰相职位一下子出缺两人,唐武宗自然需要补充新鲜“血液”。
晚唐时期,在宦官主政内外的同时,文官集团内部也出现了长达40年的政治博弈——牛李党争。那时,以牛僧孺、李宗闵为首,结成了一个专司聚拢科举人才、排斥异己的集团“牛党”,他们素来与出身世家的官僚政见对立。他们利用宦官想掌权的心理与之联盟,共同对付世家出身的官僚。而世家贵族也不乏才干能臣,他们如法炮制,效仿“牛党”成立“李党”。两党政争形同水火。
杨嗣复、李珏正是“牛党”的骨干。史载,杨嗣复作为权德舆的门生,多年来与牛僧孺、李宗闵“情义相得,进退取舍,多与之同”。他们的去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代表庶族利益的“牛党”。所以唐武宗顺势邀请“李党”党魁李德裕回朝任首席宰相。
令仇士良、鱼弘志没想到的是,李德裕此番回朝,要的不是“牛党”的命,而是宦官的权。
开成五年(840)九月,李德裕回朝拜相。这是他第二次位列百官之首。在此之前,他早于唐文宗时代凭借治理西川之功,得宰相裴度推荐主理凤阁。后因其为人正直,得罪了文宗的亲信大臣李训、郑注等人,遭贬外放浙西,也由此因祸得福,躲过了“甘露之变”的冲击。
李德裕向来敢于实话实说。此次回朝之初,他针对唐朝政局对唐武宗提出了三点建议:其一,要“使政在中书”,保证三省的宰相能像过去一样各司其职,避免“政出多门”,防止宦官干政;其二,朝廷所选用的宰相,必须是“正人”,这样才能“使贤者得尽其力”;其三,也是最关键的一点,无论何时,唐武宗都需要对他保持十分信任,要“使君臣无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7页 / 共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