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创展除了柏悦的580大单,小单还有一百零五。
腊月的清河镇银装素裹,工坊里却热火朝天。
“青姐!快看!有个老先生在淘宝店发了好长的站内信!”
柳青点开一看,是一位自称姓吴的老先生。信写得很文雅,说他从一位朋友处见到了“四季平安”的“冬之筐”照片,极为欣赏。
但他想要的不是摆件,而是一个真正实用的、能陪伴他晚年读书钓鱼的收纳筐。
他详细描述了自己想要的尺寸、提手的高度、甚至底部需要额外加固便于在草地上放置,并附上了自家阳台的尺寸照片。
“...老夫深知此类定制耗费心神,不敢苛求工期。唯盼柳师傅能选用最具风骨的冬柳,编出经得起岁月摩挲的器物。价格不必顾虑。”
这封恳切而懂行的信,像一股清泉,涤荡了工坊里仅存的那点浮躁。
张磊问:“这个只要一个,接吗?”
柳青抿唇,知音难觅:“接!”
灯罩的订单考验的是团队协作和品质把控能力,而吴老的订单则考验的是极致的个性化定制和与使用者的情感共鸣。这正是柳青想走的“质”的路线。
接下来的日子,工坊像一台精密而充满热情的机器运转起来。
针对灯罩的订单,柳青没有追求不可能的快,而是做了精细分解:
1.原料组:由爷爷带队,专门负责挑选、浸泡、处理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