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脖上一则被广泛转发的文章将工坊推上风口浪尖。
文章标题极具煽动性:
《一把柳条椅凭什么卖到四万?是智商税还是非遗飘了?》
文章断章取义,只字不提工艺复杂度、工时成本和终身服务,
只一味强调其原材料是河边随处可见的柳条,暗示工坊利用非遗名头牟取暴利。
这种舆论压力很快渗透到工坊内部。
王婶和李婶上了年纪,不太看网络评论,但儿女们会看,会转述。
那些“智商税”、“骗钱”的字眼像针一样扎着她们的心。
王婶编织时,手开始发抖,生怕下错一道:
“这要是编坏了,料钱工钱都得赔进去,我可赔不起啊…”
之前那份娴熟自信也不见了踪影。
她悄悄拉住柳青,“青丫头,这……这要是编不好,可咋办?这么贵的东西……”
李婶也嘀咕:
“万一人家买回去说不值,找回来,咱们老脸往哪搁…要不…咱们还是编点实惠的吧,这心里不踏实。”
这种压力之下,她们反而更易出错。
一周内,连续两把椅子的藤编面都因为过于紧张而编得过紧,导致框架微微变形,只能拆掉重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