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最后的高潮是持续七日的应辩答策,由山长穆寻亲自出题考校,选题不拘泥于帖经、经义、策论、诗赋这些常规的应试内容,还有旧注义疏、算经演段、天文占经、水经域图等等。
\n
但凡能走到这一步的,无一不是才华横溢、卓尔不群的天之骄子,他们的才学也罢,人品也罢,都是书院上下最拔尖的。
\n
但即便是这样,面对穆寻的考校,十有八九也会落选,甚至于有些学生们已经中了举却仍留在岱殊书院,就是为了受穆寻一试,搏一搏那向往的位置。
\n
考核愈难,应辩愈精彩,常常有惊艳绝才之人与山长穆寻侃侃而谈,坐而论道。
\n
无论最后是否入选,这期间迸发出的崇论宏议可堪精粹,常常让聚而旁听的学子们如痴如醉,有所收获,甚至还有人专门以笔记录,整理成册后珍而藏之,又通过学生口口相传,被外人所知晓。
\n
因此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本是一院的选试渐渐传出极大的名声,逐渐演变为学界大事。
\n
每当天乾开堂,都会有读书人慕名前来观摩学习,他们宿于寒山脚下的村子里,天光微白便徒步上山,因为书院不许外人入内,这些人就带着干粮水壶坐在山门前等着,好在最新的稿子传出时先睹为快。
\n
看到刁钻之问不由自言自语,沉心思索,看到精辟之答不由击掌赞叹,相竟抄阅。
\n
他们大发议论,畅所欲言,或有见解不同者你来我往,唇枪舌剑,仿佛与院内答策一样,竟把山门堵得水泄不通,热闹非凡,成为一时之盛况。
\n
听到这里,斐玉已是对这书院浓学厚道的氛围所打动,他满面赞叹的追问道:“既然是三年一开,不知道天乾堂下一次开堂选试是什么时候?”\n\n\n\n',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