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但离京千里,总有信息不对称的时候,我们也得给人家说话的机会啊。”
曹轩笑著回道:“荀相过誉了。
荀卿,那第三人呢?”
“启稟陛下,这第三人便是荆州刺史赵儼,此人倒是没有什么大的错处,只有一点,那就是和荆州牧前越不和,甚至已经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荀攸连忙回道。
听了这话,曹轩脸上的笑容立刻便淡了几分,手指在御案上轻轻敲击著:“赵儼善於协调诸將,当年在襄樊之战中还能调解徐晃、乐进的矛盾,怎么到了荆州,反倒和越处不来了?”
荀攸嘆了口气道:“隆下有所不知,这赵儼和前越的不和,根源在於治理理念不同。
赵儼主张严刑峻法,整顿荆州的豪强势力,他到任后便严查了几起士族瞒报田產的案子,得罪了不少人;而前越是荆州本土大族出身,向来主张以怀柔手段笼络士族,认为赵儼的做法太过激进,会动摇荆州的根基。”
崔琰在一旁说道:“前越久居荆州,家族势力盘根错节,他所谓的怀柔,怕是为了维护自家和其他士族的利益吧。
赵儼严查豪强,本是好事,却遭到前越处处肘,要是继续留在荆州,恐怕会有危险。”
“崔大夫所言有理,但也不能全然责怪前越。
荆州刚经歷战乱,民心未稳,若此时过度打压士族,恐生变故。
越在荆州士族中威望甚高,有他在,能安抚不少人。
只是他与赵儼这般对立,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庞统接口道。
曹轩沉思片刻,说道:“赵儼有才干,执法严明;前越熟悉荆州情况,能笼络士族。
二人若能同心协力,荆州何愁治理不好?可如今水火不容,反而会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