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万学生的就业带来了巨大压力,运动进行两年后,各个领域一片大乱,政府机构瘫痪了,工厂停工了,学校停课了,领导成了敌人,人与人之间充满了对立,派別之间的分歧发展成了武斗,用上了真枪实弹。运动是从学校发动起来的,学生相对单纯,在被作为发动文革的工具后,无所事事的红色小將已经成了被利用的破坏力量。当权者必须儘快对红色小將做出处理。运动对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很多工厂处於停顿状態,城市已经无法安置连续三届2000来万毕业生就业。如果让他们仍然滯留在城市,又无法继续学业,后果肯定是严重的。从当时的现实情况考虑,上山下乡在客观上应该是最好的选择。把这些学生分散到农村的“广阔天地”之中,也就消除了红卫兵的破坏力;上山下乡虽然要给予一些补贴,但是那也比在城市就业的成本低得多,因为大多数知青是不拿工资的。至於“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屯垦戍边”,都是施加在学生身上的政治压力。试想学生真需要再教育,城市的无產阶级是先进生產力的代表,不是更好的老师吗?农村本来就劳动力过剩,让农村青年去屯垦戍边,既有利於解放农村劳动力,也有利於农垦事业。上山下乡的动机就是为了解决2000万学生的就业。
稍往远看,邻国在1954年大规模垦荒运动中,改变了过去移民开荒的办法,而以城市青年为垦荒主体,两年里一共动员了27万城市青年移民垦荒。此举既解决了粮食短缺,又解决了城市青年就业问题。而在1955年4月,团中央代表团访苏时了解到了邻国的城市青年移民垦荒运动,回来后就向中央匯报了邻国的做法,认为“从城市中动员年轻力壮、有文化的青年去参加垦荒工作是有好处的,也是今后解决城市中不能升学和无职业青年就业问题的一个办法”。
激情的青年学生走上政治舞台。1967年9月发軔於四九城的上山下乡活动,就是由雄心勃勃的“造反派红色小將”头头率先组织起来的。他们天真地认为,自己在发动一场“继续革命”的新长征。
在再度掀起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中充当了开路先锋的四九城二十五中学生,实际上就是上述那些热情、单纯的探索者中的一部分。他们也曾想创办“红色小將”大学,进行有关教育革命的尝试。学生的阶级属性是没有进行彻底思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