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城市知识青年,要做好充分思想准备,积极到农村去。会后,全省迅速掀起上山下乡的热潮。黑省从这年3月1日开始动员知青上山下乡。省“革命委员会”在《关於中、小学毕业、招生和安置工作的通知》中明確提出上山下乡是安置毕业生的主要方向。截至6月,已有2万名城镇青年安置到农村、边疆。鲁、黑都是“文革”较早恢復上山下乡工作的省份。由於当时尚无中央统一部署,所以选些省份的上山下乡活动仍带有局部的性质。
从一开始,上山下乡活动就呈现来势猛、规模大的特点。问题是真正心甘情愿到农村安家落户的毕业生为数较少,如果单凭少数学生骨干自发地动员组织,无异於杯水车薪,远不足以缓解毕业生就业的巨大压力。
1968年4月4日,中央批转了黑省“革命委员会”《关於大专院校毕业生分配工作的报告》。报告提到:在分配工作中坚决贯彻了面向农村、面向工厂、面向基层的原则,分配重点放在县以下的农村。关於毕业生的分配方针,虽然名义上是“四个面向”(即面向农村、边疆、工矿、基层),实际上由於国民经济连续两年衰退,许多城市的工矿企业生產秩序还没有恢復,更谈不上招收新工人。在这种情况下,只有“面向农村”、“面向边疆”才是切实可行的。所以,在中央文件下达后,在具备条件的省、市,都相继开始了有组织、有步骤的动员中学毕业生上山下乡工作。
4月21日,四九城“运动委员会”发出《关於分配中学毕业生的通知》。通知说,去冬已组织一批中学毕业生到农村、边疆和工厂,参加无產阶级文化大革命和工农业生產建设,他们已在那里开始发挥了良好的作用。
除了宣传工具的推波助澜,“大学还是要办的,我这里主要说的是理工科大学还要办,但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要从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中间选拔学生,到学校学几年以后,又回到生產实践中去”,也推动了上山下乡活动的开展。这段指示向全国的中学毕业生传递了一个明確信息:大学还是要办的,但生源只能来自“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它不但重新燃起毕业生对升入大学的希望,还促使他们下定“受摔打”的决心。他们意识到,与其继续留在城市里徘徊观望,不如先到农村熬几年,再爭取以农民的身份进大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