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法兰克后方的可能性!
仅仅三天时间内就完成攻防转换、并且再寻找薄弱点往前反攻推进20公里再夺一个小镇。这样的进攻速度,放在1915年已经算是非常迅猛了。
法军和布军没能反应过来,也不能怪他们,毕竟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战争指挥节奏。
说句良心话,“西钳”最后插到敦刻尔克更西边、一直插到大海,这一系列操作,鲁路修也没机会介入——因为他当时还在操心伊普尔高地这边的战事,实在分身乏术。
从凯默尔山到伊普尔的战局,跟西边“西钳”防守反击打到滨海小镇格拉沃利纳,这两部操作是由两支部队同时并行的。
鲁路修留在“西钳”的那个突击营,倒是在剩余的军官带领下,参加了战斗,也立了一些功,包括隆美尔这个副营长也火急赶回了前线指挥。
但鲁路修本人实在是来不及赶过去,两边都需要他。(后文附截止到1915年1月26日的最新战场形势图,更新双方控制区范围)
……
且不论西线的最新进展,且把视线拉回伊普尔高地的正面战场。
1月20日,德军彻底夺取了凯默尔山沿线的整条山脊后,次日便把德军自己的重炮团,从山脚下拉了上来,部署到山脊南侧的反斜面上,开始构筑前进重炮阵地。
这整个过程也非常艰辛,当时大雪虽然停了,但地上的积雪仍然没化。
在厚厚的积雪上,要把10吨重的150毫米加农炮拉上山坡,还没有正常点的道路,实在是非常困难。
这个时代,德奥等国也缺乏牵引卡车,因为它们都是贫油国。历史上1915年在东线时,在巴尔干的喀尔巴阡山区,奥利奥军有过“一千名士兵拉拽一门重炮上山”的夸张记录。
今时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