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的仁村小学工作,并被组织任命为该校的校长。这个小学与中学相距不到三百米,而且到桥头中学去必须经过仁村小学,须穿过小学的运动场才能到达这个中学。
说是运动场,其实就是平整了一下土地,装了两个篮球架子,这样就算一个运动场了。这天晴还好,如果下雨的话,那这个运动场地就像一个鱼塘了。四处都是水漫金山,根本没有办法去打球。这也难怪,在那个特殊时期,国家、集体和个人都一贫如洗,哪里拿得出更多的钱来建设一个运动场呢?
其实,这两所学校更像一对姊妹学校。一个小学与中学相距仅数百米,而且互相贯通,两所学校甚至连围墙都没有修筑,平时大家也是经常碰上打个照面。所以,在这里读书工作就很透明了。
中学的食堂与小学只隔了几块田。尤其是中午、晚上炒菜的时候,烟雾缭绕,炊烟袅袅,铁锅与炒菜的铁铲的碰撞,似乎产生了一曲曲美妙的交响乐曲。饭菜飘香,饥肠辘辘,让在一田之隔的学生们岂能心无旁骛?
而我着实是一个受益者,在这里读书,真有些天时地利人和的意思。可以说我有些得益于父母的恩赐,在这里提前沐浴前辈的阳光了。
有了父亲这层关系,我的学习生活条件可以说是大为改善,三餐可以在父亲的单位享受“特权”了。然而,由于当时生活非常艰苦,伙食不怎么样,每天都很少看到油星子。但毕竟是老师食堂,时不时还是可以打个牙祭,改善改善一下生活。碰到他们单位聚餐,那久久没有尝到猪肉的滋味,内心别提有多高兴了。
我们这个班是初中升高中的一个快班,也就是补习班。当时初中升高中比例低,能升到高中的人真可以说是向龙门又靠近了一大步了,所以大家读书的热情还是比较高的。大家基本是从农村来的,都知道底层生活的艰难,都想努力学习,实现鲤鱼跳龙门的夙愿。当然,如果能在仕途上能混上一官半职,那就是龙凤呈祥,天遂人愿。
人们都说如果父母没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