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弥陀净土,是舍此求彼,我们心中厌离娑婆、欣求极乐,有所厌离、有所欣求,这样子违背了二空平等之理,这样子讲的话,你对这个平等之理也是产生执着,你一定不求生净土,换句话说,你也是舍离极乐,执着娑婆,这样子也是有所求、有所舍,也是不合乎道理的。
这个地方的意思就是说,前面的问题是慈悲跟智慧的调和,这个地方是理观跟事修的配合。我们在行菩萨道的时候,你的目标跟过程不能混乱。你说: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个叫做四弘誓愿,这个叫做你的目标;但是你实践的时候,你不可能众生无边誓愿度,不可能,你是先度有缘的众生。
所以说,你在修理观的时候,观察一切法──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那是目标,但是你修行怎么能够说不垢不净呢?你修行是要断除污垢、追求清净,是有所断、有所追求!只要落入修行,一定是对立法,这叫对治悉檀。你在打坐的时候,入真如观,那是不能有对立的,内心是平等的,那是一种目标、那是一个意境,是你最后的一个目标。但是你的过程,你持戒,你说不垢不净,那你怎么持戒呢?你持戒要判定──这个是过失相、这个是功德相,过失相要尽量减少,功德相要尽量增加,有所断、有所修。
我们这样子讲好了,你从痛苦的此岸到安乐的彼岸,要坐船,但是你坐这艘船到达目的地的时候,这艘船就不用了。你的过程如果没有这艘船,你就到不了彼岸,虽然船不是彼岸,但是船能够引导你到彼岸。坐船叫做过程,到了彼岸就不需要船了,这个彼岸就是理观,你的目的地;虽然我持戒、我断恶修善,但是我很清楚──我真正的目标是离开断恶修善,但是我现在必须要断恶修善。
有一个法师问一个禅师说:你们禅宗都是不持戒的。这个禅师说:你怎么知道我们不持戒呢?你看六祖大师说:心平何劳持戒。那个禅师说:那你心平了没有?他说:我的心还没有平。嘿,赶快去持戒。
他没有告诉你不要持戒,他说:如果你心平了──别人触恼你,你心不动;别人赞叹你,你也不动:你的心平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3页 / 共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