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p;乙一、征问
诸法体空,本来无生,平等寂灭;今乃舍此求彼,生西方弥陀净土,岂不乖理哉?又经云:若求净土,先净其心,心净故即佛土净。此云何通?
前面是讲到菩萨的智慧跟慈悲之间偏重的怀疑,这个地方是讲理观跟事修的怀疑。我们先讲理观。一个菩萨入平等真如观的时候,他看到整个生命的相貌是诸法体空,这个诸法包括十法界的染净因果──造善得安乐的果报、造恶得痛苦的果报,当我们入真如观的时候,这个本性是空寂的。
什么叫空寂呢?就是本来无生,平等寂灭,它的体性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所以在平等的空性当中,观察这些染净的因果,是没有对立的──没有好坏的对立、没有快乐跟痛苦的对立,完全是一种平等的寂灭相。那一个菩萨应该经常入平等观才对,你怎么能够舍离娑婆世界,而追求极乐世界,心中产生一种取舍之心?这种取舍之心,就乖违了大乘平等不二的真理──就是以理来妨碍我们的事,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再引《维摩经》上说:你想要求生净土,应该怎么做呢?先净其心,因为只要心净,你当下就是清净的国土。这个地方是唯心净土跟西方净土之间的差异。这个地方的问有两段:第一个、我们求生净土,违背了平等不二的道理;第二个、求生净土,违背了唯心净土的道理。这个地方,都是以理来难事。我们看智者大师怎么回答:
乙二、释疑
释有二义:一者总答,二者别答。总答者,汝若言:求生西方弥陀净土,则是舍此求彼,不中理者。汝执住此,不求西方,则是舍彼着此,此还成病,不中理也。
回答有两个:第一段、先作一个简略的回答;第二段、再详细的回答。我们先看简略的回答,
这当中有两段:第一个先设问,先提出一个问,第二个再正式的回答。我们看问的地方:你前面说求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2页 / 共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