们在观修慈悲心的时候,第一个次第就是一种内心的思惟修。就是我们今天刚开始,你必须找一个清净的佛堂,透过止观的修学,在内心当中去观察一切有情众生,跟你是一个母子的关系,他曾经做过你的母亲。在流转当中呢,他做我们母亲的时候,对我们有恩惠,所以我们应该抱着一种报答母恩的心情,来救度众生。
这个凡夫菩萨,他在修慈悲观的时候,他只是一种内心的思惟,并不能采取行动,因为他没有般若波罗蜜的我空、法空的智慧来自调,也没有种种的善巧方便来摄受众生。所以凡夫菩萨在修慈悲心的时候,应该要偏重在内心的思惟。所以说宗大师的意思在修慈悲观的时候,第一个次第是一种思惟修。
等到我们入了圣位以后,我们就能够做一种荷负修——以救拔众生为己任,实际的去付诸行动。这个地方就是把这个菩萨,身为一个凡夫菩萨,我们的责任是“要常不离佛,忍力成就”,跟这个久修行的菩萨,所做的工作是有差别的。这一段是做一个总说,我们看第二段的别名:
故《智度论》云:具缚凡夫,有大悲心,愿生恶世,救苦众生者,无有是处。何以故?恶世界烦恼强,自无忍力,心随境转,声色所缚。自堕三涂,焉能救众生!假令得生人中,圣道难得。或因施戒修福,得生人中,得作国王、大臣,富贵自在。纵遇善知识,不肯信用,贪迷放逸,广造众罪。乘此恶业,一入三涂,经无量劫;从地狱出,受贫贱身,若不逢善知识,还堕地狱。如此轮回,至于今日,人人皆如是。此名难行道也。
第二段,就是当我们身为一个凡夫菩萨,我们继续在三界流转会有什么过失,这段就加以说明。
首先,先引用《智度论》说,我们是一个具缚凡夫,这个“缚”就是一种烦恼,烦恼它会绑住我们的内心,当我们起烦恼的时候,我们控制不了自己。这个贪烦恼活动,做什么事,我们就去做了,也不管后果怎么样。那么我们的内心当中是受了烦恼的控制,纵然我们有大悲心想要留在恶世当中来救苦众生,但事实上这是做不到的事情。因为我们自己有很多的障碍不能调伏,有很多的私欲不能够解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