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状态。
详细说说《新世界》吧,在苏联时期就是最有影响力的文学刊物之一,很多大作发表在上面。比如,《静静的顿河》就在这上面发的,故此世界范围内都具有相当的名气。
之所以特意挑出来说,是因为《新世界》是顾陆投稿的地方。
一封新邮件《三大师之一》。
“噢,我们毛熊国的朋友顾陆先生的投稿,他是想为托尔斯泰战队增加火力了吗?”
“乱吧,火焰就是要燃烧起来,要带着破坏性才旺盛!毛熊国的文坛,一直都是小火苗,现在有目光,有话题,有新生力量。”
主编先生博达夫声音非常的洪亮,其余刊物推波助澜是为何说不准,但他正是为了这原因。
毛熊国的年轻人……博达夫都有点无奈。
说一句反直觉的话,经常看书的人应该也有觉察,上个世纪或者是2010年之前,欧美文坛是大神辈出,从作品质量上是领先国内的。
但近年来,欧美青年作家(三十五岁以下)都是什么鬼,质量是逊色于国内的。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全球范围内作家滤镜的削弱。年轻人甚至觉得成为网红都比成为作家有吸引力,再加上娱乐手段的多样性,读者也变少了。
相反,国内由于自古以来的文化原因,即便作家滤镜大幅度削弱,也是很有吸引力的。正是如此,华夏青年作家水平,普遍高于欧美,包括毛熊国在内。
毛熊国的统计部门,做过一项调查,15岁的学生,每年看课外书的数量在,百分之八十七在3本以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