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
这一首诗起笔便点明地点与时节,将杨柳置于扬子江头的暮春之景中,“杨花愁杀渡江人”一句,以杨花的漫天飞舞,映衬出渡江之人内心深处的愁苦,情景交融,极为精妙。
而后“数声风笛离亭晚”更是从听觉的角度,为这离别之景增添了几分惆怅与寂寥,结尾“君向潇湘我向秦”直白地写出了离别之人即将分道扬镳的无奈与伤感,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思绵密,较之前一首更胜一筹,令众人不禁为之惊叹,也让台上原本还心存侥幸的几位学子,脸色愈发凝重起来。
斜眼看去,只见书文先生七步已然走完,而其余五人尚在苦思之中。
唯有林启在一番磕磕绊绊后勉强写出一首诗,但其水准较往日而言明显大打折扣,更无法与书文先生今日的佳作相提并论。
众人心中仍有不甘,此时还有人暗自不服,只觉得苏文先生不过是运气使然,恰好抢占了先机罢了。接
下来,叶秋夫子、方启夫子相继出题,而书文先生依旧应对自如,甚至还创作出了令人拍案叫绝的绝妙好词。台下却突然有人高声叫嚷起来:“这比赛不公平!定是有猫腻!”
此语一出,台下顿时议论纷纷,不少人纷纷附和。三位大儒闻听此言,脸色瞬间阴沉下来,方启夫子怒目而视,对着台下那人呵斥道:“你的意思是吾等在帮忙作弊吗?”
那人被这威严的气势所震慑,顿时不敢再言语。
那一首诗都未能作出的于逐名,不知是哪根筋搭错了,抑或是被愤怒冲昏了头脑,竟也站了出来,大声说道:“并非是怀疑诸位夫子,只是苏文先生这作诗作词的速度实在是太过惊人,学生实在有理由怀疑她是不是提前背下了许多诗词。”
他此言一出,台下之人更是纷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7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