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愉快。你思路清晰,表达流畅,而且……”他停顿了一下,笑容加深,“我必须说,你本人比我想象中更有吸引力。”
这句话其实可以有很多理解方式,但配合对方还算不错的建模水平,很顺利地把付琴霞引导到了略显暧昧的方向上。
也像一阵微风吹散了她心中最后一点紧绷的弦。
警惕性在专业而友好的氛围,以及这小小的个人魅力攻势下,悄然降低了。
此后几个月,这种“中等频率”的联系成了付琴霞生活里一个隐秘的期待和负担。
平均两三周一次,米勒会发来邮件或发起视频通话。
话题逐渐深入,但依然巧妙地维持在“学术兴趣”和“职业发展”的框架内。
他会分享一些伯克利正在进行的、非核心的教学改革项目,询问付琴霞的看法。
也会“请教”一些关于“复杂纳米结构表征中的共性挑战”这类宽泛的技术问题。
偶尔,他会不经意地提起:“你们在化物所,团队氛围怎么样?合作紧密吗?”
或者,“听说你们最近在某个材料方向很活跃?”
付琴霞的回答依旧谨慎,但不知不觉间,为了展现自己的价值和对合作的诚意,她分享的信息边界开始变得有些模糊。
一些尚未发表但自认为不涉及核心机密的阶段性观察,实验室里某些通用设备的使用体验,甚至团队日常工作中遇到的、非技术性的小困难……都被她当作拉近距离的谈资,在米勒温和的引导和恰到好处的共鸣中,一点点透露出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