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晚,互助社召开紧急会议。大家一致认为,必须尽快普及这种新型侵权模式的特征和危害。
“光发传单不够,“林晓雯咬着笔帽,“得搞点更直观的。“
杨志强灵光一闪:“拍个短视频怎么样?用真实案例改编,在工人集中的地方播放。“
这个提议得到一致赞同。恰好志愿者中有个学影视专业的大学生小刘,自告奋勇担纲导演。
拍摄过程充满乐趣和挑战。老赵扮演黑心企业主管,夸张的表演常常引发笑场;林晓雯则负责剧本,把法律条文转化成通俗易懂的对话;杨志强客串维权顾问,指导“受害工人“如何收集证据。
“停!赵叔,你说'这都是合法操作'时不要太得意,要装出一本正经的样子。“小刘导演认真地指导着。
“这样?“老赵板起脸,活像个道貌岸然的伪君子。
“完美!“
拍摄持续了三个周末。最终剪辑完成的视频只有十五分钟,但生动揭露了“假外包“的种种特征和维权要点。首映式在工业区广场举行,吸引了数百名工人围观。
“太真实了!“一个中年女工边看边擦眼泪,“我们厂就这样,说是外包,其实什么都得听厂里安排。“
视频结尾,屏幕上打出互助社的联系方式和维权热线。放映结束,现场响起热烈掌声。
更令人惊喜的是,有媒体记者闻讯而来。第二天,《工人日报》刊登了题为《劳务“假外包“成侵权新套路,工友互助社拍视频普法》的报道。
&nbs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