隍庙里城隍爷、财神爷和灶君爷哥仨儿同居一庙。城隍爷是老大,所以他的院子处在正中的中轴线上,财神爷和灶君爷是客座的身份,只好居在两侧了。
城隍庙是道教庙宇殿堂的典型建筑形式,座北朝南,前后四进院落,殿宇高大挺拔,殿后是寝宫,前后贯穿一体,既有寺庙殿堂配置特色,又具官署建筑风格,其神学、人间权利相互辅成,意趣盎然。正殿屋顶上精美的琉璃瓦,据说是清代原件,历经百年沧桑风霜,色泽如初的鲜艳。灶君庙,财神庙位于东西两侧,各成一体,其庙宇相连,气势宏伟,布局规整,景致十分奇特。
小时候,逢年过节经常和祖母去那里。那里是非常热闹的,各种小吃都有,祖母拜神,我买吃的解馋。三庙整天的烟火缭绕,人们供奉的都是冷猪头肉,我想应该没有糖人好吃。现在财神爷已经阴谋篡权了,他虽然依旧居于偏殿,但是他的烟火最旺,爱钱的人越来越多,求其保佑发财的信男们挺着啤酒肚向他下拜,是一道风景。
其实,文庙与城隍庙都在衙门街上,当年的平遥衙门就在这条街的西端。衙门建筑我不喜欢,小时候去看总觉得压抑,好像听到古代那些被冤屈的老百姓还在击着鼓,大声在大堂上喊着:“青天大老爷,我冤枉啊!”可是,堂上的那些官员又几个是青天呢?几个真正的爱民如子呢?
一条衙门街平分了千秋的权利,官府衙门掌管了人间的生杀权利,城隍爷掌管了阴曹地府的神权,而文庙掌管了书写历史的权利。所以,我愿意走出这条街走向那些平民的市区,在那里我们看到了鲜活的平民激流,看到了中国金融界的发展痕迹。
衙门街是被一条街中折的——南大街。南大街又叫做明清街,是平遥自古以来的商业中心。街两旁都是明清风格的建筑。做为商业中心,它的街道并不宽,比较细长,如今在每个体面门庭的花岗岩门坎上都有两道或深或浅的车辙印痕,饱经风霜沧桑地证明着当年街道上车如水马如龙的热闹。可是,那些曾经让平遥骄傲的财子巨人们斯人已远矣,只留下这些载着他们财富历史的痕迹供我们凭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