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遍指导原则。
这个过程就叫作“恕”。
孔子说的“恕”,并不是饶恕的意思。恕也是个形声兼会意的字,上如下心,“如”做副词就是如同的意思,做动词则是从出发点到达目标的意思。
人性还原法的第二步,就是——恕。
后世弟子记录了孔子说的两句话,来概括上面两点原则——
第一句是“施诸己而不愿,勿施于人”。举个例子,假如你不想被别人骗,那就不要去骗别人,由此总结的行为原则就是“信”。
第二句是“所求乎子,以事父”。我希望儿子怎么对待我,我就怎么去对待自己的父亲,这是“孝”的逻辑源头。
需要注意的是,子学讲的“孝”,并不是对儿子的要求,而是对自己的要求,与后世经学中的父权思想是不一样的。
有人说这两句话概括的逻辑,前者是恕,后者是忠,其实这两句话讲的都是恕,而忠指的是人性归根法的起点,诚实地看待自己的内心。
有弟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其实就是指孔子建立思想体系的源头和方法,用忠恕原则建立起的价值观,合称为“仁”。
仁也是个会意字,在孔子这里指的不是仁慈的意思,而是“人与人”。那么符合仁的行为规范,就是“礼”;符合仁的思想境界,就是“义”。
孔子的思想体系就是从这一步开始展开的,而且后世儒学一切好的或不好的变化,也是从这一步之后开始的。
回到上面讲的两条原则,其实就是对事物的判断标准,它们是同时起作用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7页 / 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