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这种底盘结构凸起,是普通人能解决的?”
李毅记得,这种凸起,后来国产很多电动车辆上都有,基本全是结构问题,反应到具体车型上就是座舱地面会有些迷之突起,不利于打造移动空间。
滑板底盘为什么后来受欢迎?
就是因为由于采用了全线控技术,以及底盘整合了热管理系统,整个滑板底盘之上的舱体成为了一个得房率超高的大平层,不用为这种迷之凸起发愁,而且还可以实现多种组合,变换不同场景,为未来的汽车内舱设计创造出了巨大想象空间。
不过,这家伙参与过几次汽车平台还有架构的设计,那就牛了啊。
如果说滑板底盘是车身结构的第三代,那么“平台”和“架构”就是第一代和第二代。
先说“平台”,这就是车企前期设定好相同的系统、子系统以及和零部件组成的系统,然后基于这些来完成多款产品的共同研发和生产。
得益于“平台”模式,车企能够简化新产品的研发和制造流程,大幅度降低成本。
这套方案对于年销量达百万以上的车企来说非常适用。
比如说,大众汽车便是平台化模式的“忠实粉丝”。
当然,“平台”模式并非完美,因为平台之间是相对独立存在的,所以它们之间的零部件不能通用。
这一情况导致的后果是,车企无法最大化地提升生产效率和控制成本。
为了打破平台限制,部分车企开始提出了架构模式。
对于“架构”,李毅觉得,可以把它看作是平台2.0版。
因为它的兼容性更强、涉及面更广,不仅在产品设计、研发、生产上有一整套优化体系,而且还拥有一套全新的造车理念,车型之间的零部件与技术的通用率更高。
正如有人所言,架构就像是车企的武器库,将所有现在和未来需要的武器囤积在其中,等需要的时候再取出来。
尽管架构在某种程度上会比平台更具有优势,解决了平台存在的一些短板问题,但是仍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平台对产品形成的限制。
李毅在比亚第上班时候,也见证过比亚第的汽车架构方案,但这些方案,无一例外,都存在兼容问题。
同一个架构,基本不太可能兼容轿车和后来热卖的p车型。
这样一来,一个车企,就需要两个,甚至两个以上的架构,这对于车辆的研发费用来说,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再说回滑动底盘,如果说“平台”、“架构”还是从整车维度出发,从而对产品进行各种变化,那么滑动底盘基本上已经脱离了整车的概念,成为了一个单独的存在。
因为滑动底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