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的国家主义,加上一种忠心拥护帝制反对民主的偏见(喀莱尔的影响)。
\n
辜鸿铭认为,拳乱是人民之声。这些议论在他一九一年出版的总督衙门来书一书中表露出来。这时他正处在从迷惑中醒觉过来的心态。当然,拳乱是由传教士、鸦片、及战舰等三项因素所引起,这是不争的事实。我们必须记得因为杀害一个教士,中国要偿付威廉大帝青岛港口及山东全省的铁路建筑权。白色帝国主义是无约束的。当中国的统一受威胁时,辜鸿铭只是用全力来批评及攻击英国暴民崇拜的宗教及该撤走的殖民政策。他著近代传教与新近动乱之关系一书,声音喊得天般高。总督衙门来书包含了一篇最长的文章——中国问题的新近纪录(初在横滨日本邮报发表)。这篇文章已证明对英、法、德、美等国的文化及其衰颓作了一次历史性的考验。他的声音是尖锐的;他的灵魂中没有和蔼,充满了烈酒般的讽刺。下面这一段话,是他对在中国的英国人轻微的嘲弄。
\n
自贝康思菲尔特爵士死后,英国贵族阶级再度成为无望,他们的领袖索尔斯柏利爵士,遇见了一位有伦敦人才智的伯明罕青年。这个伯明罕的伦敦人曾企图以模仿贝康思菲尔特爵士的帝国主义旗号来谄媚英国贵族的优越感,并想在高处挥舞这个旗子以取悦安格鲁撒克逊族的自信心!真的,如果美好的英国老贵族的情景不是这般悲惨的急需金钱、理想、和主意,一个小伯明罕的伦敦人用他安格鲁撒克逊自信心的破布来领导,将会造成像苏格兰amp;quot;一个兰恩血统的一文不名的少女amp;quot;一样滑稽的情景1,他把自己人生。
\n
1此文及下面一段引用文是采自1901年在上海出版的总督衙门来书。——引者自注。
\n
辜鸿铭用敏捷的,印象主义的笔触,探索德国及法国知识分子的没落。
\n
腓特烈之后,普鲁士就是德国。德国是欧洲的苏格兰,普鲁士人是住在平原的低地苏格兰人,缺乏想象力。
\n
普鲁士的气温冷酷得多,因此那些普鲁士人除了缺乏想象力外,还有一种可怕的食欲。俾斯麦王子说:amp;quot;我们家庭中每一个人都是大吃家。如果许多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5页 / 共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