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子,俺们以前在家里纺线织布,累死累活也换不来几斤粮食。如今在作坊里,不仅有工钱拿,每日还有饱饭吃,住的也是暖和的火炕房!”一位来自冀州的妇人,眼中含泪,感激地说道。她曾因饥荒和战乱,流离失所,如今在辽东找到了安身立命之所。
作坊的建立,不仅仅是生产效率的提升,更是劳动力的一种解放与集中。它让那些原本分散在家中、效率低下的零碎劳动力,被组织起来,形成了强大的生产力。
周明甚至还设计了简易的织布机。虽然仍是手摇式,但相比于传统的踞织机,它能织出更宽、更均匀的布匹,效率同样大为提升。
纺织作坊里,纺纱机嗡嗡作响,织布机嘎吱作响,一片繁忙而有序的景象。一匹匹质量均匀、颜色纯正的棉布和麻布,源源不断地从作坊中产出。这些布料,不仅满足了辽东百姓的穿衣需求,甚至还有了富余,可以用于对外贸易。
在纺织作坊的建设和运营中,周明特别重视女性角色的作用。他深知,纺织业历来是女性主导的行业,而女性的细心和耐心,在标准化生产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张宁和蔡琰,在这其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张宁,这位太平道圣女,在医馆管理之余,也积极参与到纺织作坊的建设中。她利用其在医学上对卫生和秩序的追求,帮助周明制定了作坊的规章制度,确保生产环境的清洁卫生。她甚至提出了给女工们提供“月事布”(简易卫生用品)的建议,这让女工们对周明和张宁的关怀感激涕零。
“公子,这些女工,大多身世坎坷,流离失所。能有安稳之处,已是万幸。公子和张宁医女对她们的体恤,更是让她们感念在心。”蔡琰看着纺织作坊里那些忙碌而面带笑容的女子们,柔声对周明说道。
蔡琰,这位才华横溢的女子,则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