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东的阳光,似乎都比别处多了几分暖意。当战火在中原大地上肆虐,饿殍遍野,哀嚎之声不绝于耳时,辽东郡却如同被施了魔法一般,呈现出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景象:百姓安居乐业,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俨然一片乱世中的世外桃源。
清晨,鸡鸣犬吠之声此起彼伏,却不显嘈杂。炊烟袅袅升起,带着高粱饼子的香甜和鱼汤的鲜美,弥漫在空气中。孩童们穿着暖和的棉衣,在巷口追逐嬉闹,稚嫩的笑声传出很远。妇女们端着木盆,三三两两地去河边浆洗,脸上挂着满足的笑容,丝毫不见往日的愁苦与麻木。
“老李头,你家那高粱今年收成可真不错,磨出来的面子又白又细,比去年强多了!”
“那是自然!周公子教的法子,就是管用!俺寻思着,今年冬天,家家户户都能添件新棉袄了!”
这样的对话,在辽东随处可闻。百姓们谈论的不再是哪个军阀又攻占了哪个城池,而是自家地里的收成,作坊里的工钱,以及周公子又带来了什么新鲜玩意儿。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和对周明的无限敬仰。这并非空洞的溢美之词,而是源自内心深处的感激与认同。辽东的每一寸土地,每一张笑脸,都在无声地诉说着周明带来的改变。
辽东的这份安定祥和,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周明一系列政策潜移默化影响的结果。这是一场从物质到精神的全面蜕变,一场将乱世悲歌扭转为盛世序曲的伟大实践。
首先是温饱与健康的根本保障。火炕的普及让家家户户告别了严冬的酷寒,即便冰雪封路,屋内的温暖也让人们感到踏实。沼气炉的推广,不仅提供了清洁的燃料,更让农家肥得到了有效利用,减少了疾病的滋生。公共厕所的修建和卫生观念的普及,从根本上改善了百姓的居住环境,降低了瘟疫传播的风险。高粱、蔬菜和鱼类等多样化农作物的引进与推广,让百姓的餐桌不再单调,营养更加均衡,体魄日益强健。纺织作坊的建立,则让百姓们穿上了更暖和、更舒适的棉麻衣物,告别了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