糙的麻袋片,这在物质匮乏的汉末,无疑是极大的改善。当一个人不再为吃穿发愁,不再被疾病困扰时,他自然会感到满足和幸福,这份由物质富足带来的安定感,是民心稳固的基石。
其次是知识的普及,点亮了百姓蒙昧的心灵。学堂里传出的琅琅书声,不再仅仅是贵族子弟的专利。除了传统的《三字经》、《百家姓》,更有周明亲自编写的《算术启蒙》和基础的《识字歌》。商贾们熟练运用“周氏乘法口诀”,在市集上算账如飞,让其他地方的商人看得目瞪口呆;孩子们则将那些数字口诀编成了欢快的歌谣,在田埂上、巷子里里传唱,寓教于乐。知识不再是士族的专属,而是照亮寻常百姓生活的火炬。它提升了百姓的认知,让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周明的各项政策,也让他们变得更加理性,更懂得遵纪守法。这种全民学习的氛围,为辽东未来的发展储备了大量的人才,也为周明的“硬核种田”和“科技细节严谨”奠定了群众基础。
“公子所言,‘人有恒产者,方有恒心’。如今辽东百姓,家家有粮,户户有暖,作坊里有工钱,学堂里有知识,这民心自然就稳固了,比那刀枪剑戟更管用!”民部主官向周明汇报时,语气中充满了自豪。他亲眼见证了这片土地从荒芜到富庶的奇迹,也深刻理解了周明“不争一时之利,而谋万世之基”的深远考量。
然而,更深层次的,是周明所塑造的社会风气和道德观念。他不仅通过法规严惩偷盗抢劫等恶行,更设立了“举报奖励机制”,鼓励百姓互相监督,将不法分子绳之以法。但这并非仅仅依靠严刑峻法,更重要的是他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他提倡诚信、正直、勤劳,将这些朴素的价值观融入到日常的治理中。比如,在商业活动中,他严禁欺诈行为,倡导公平交易,让辽东的商贾们认识到,唯有诚信,方能长久。这种由上而下的道德引导,让辽东的治安环境迅速好转,真正做到了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甚至比许多历史上的太平盛世做得更好。
有一次,一个外地来的流民,饥肠辘辘,忍不住偷了集市上一块高粱饼。他本以为会被毒打一顿,甚至送官问罪。他曾见过太多地方,流民偷窃被当街打死,曝尸荒野。没想到,守市的差役只是将他带到了民部,周明亲自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