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是由士大夫的僭越礼。那些士大夫他们都是读书人,他们不明白道理吗?他们都是苦读圣贤之书,修习圣贤之道啊!为什么作出僭越礼的人都不是普通的农民,破坏礼乐章法的都是读书人?孔夫子说因为那些人学了礼以后,完全是以私欲来做出发点,他没有爱人的心情,仁者爱人,所以他在那时候,用仁道的思想充实中国的文化。
我们表现在外面的礼节,一定是出自于爱护别人的这一念心发动出来,这个礼才变得有生命力,才变得有意义的,所以孔夫子在历史上之所以称为至圣先师。就是他传承了中国的道统,而且他把这个仁道的思想,把这个道统给充实了,这是根本的问题。就像我们讲发菩提心以后,修所有的善法都是无上菩提的资粮,这个孔夫子当时的见地是非常的重要,那简直是佛的智慧了。所以说,我们之所以生起一个增上的作意,一定是有一种增上的希望来的。
您为什么会有这个希望呢?那是要有一个“胜解”,您对您所希望的境界一定要有坚定的理解。您对于这件事情含糊笼统,您不能有强大的希望,也不可能有坚定的作意、触、受、想、思,所以我们会对三宝的境界生起坚定的希望,是对于三宝的功德一种如实的理解。您为什么会理解呢?理解的心所当然不是自然生起的,就是由念、定、慧——止观的力量的栽培薰修而生起的。这个止观的次第,我们应该先修习念力,就是我们刚开始要选择一个所缘的境界,或者是佛号,或者是呼吸,对于所缘境呢?心于所缘数数忆念,就是一次一次的去忆念所缘境界,使令所缘境能明记不忘,从念力的增长广大到定,这时候对所缘境能够专注不散,不再散乱了,心中就破除了昏沉跟掉举,使令这念心能够明净而住,在这明了寂静之中就生起了观察智慧、抉择,抉择生命的真相。
这个抉择当然很多,佛法的观当然很多很多,但是大方向来说,主要的观察就是要观察这个,大方向就是要观察这个流转门和还灭门,这两个门一定是要好好观察。也就是说,在流转之中的快乐叫五欲的快乐,我们每一个有情都想离苦得乐,还灭门的快乐是圣道的快乐,这当中有什么差别?在《瑜伽师地论》中讲这个五欲乐和圣道乐讲到有十五个差别,我讲出其中最主要的三个,详细的话大家。去看本地分,它讲到十五种差别。我讲其中的三个差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6页 / 共2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