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请问法师:“本性住种是法尔而有,《瑜伽师地论》上说:有情有五种种性的差别,若没有因缘是如何生起的?若只有菩萨及不定种性的有情能够成佛,那么其馀三种有情,后来熏习佛法,这种子会变成什么?”
第二个问题:
问:“这与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说法角度,应该如何融通?”
答:“《唯识学》确实是安立了本性住种,的确是有这个情况。它认为我们内心的功能,我们每一个明了心性的功能,有后天熏习而有的,也有是法尔本具的叫本性住种,一个叫习所成种;这个本性住种,《唯识学》是认为有五种种性。有无性种性的叫阐提种性,他不能成佛,他也没有出世善根。另一个声闻种性、缘觉种性、菩萨种性、还有不定种性,无性种性包括人天。
《唯识学》认为只有不定种性跟菩萨种性可以成佛。这个跟天台宗的思想,《法华经》涅槃的思想,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怎么融通呢?这个地方的确是一个问题。我们应该知道一个观念,就是说《唯识学》跟天台宗都是讲,生命是由心所变现的,这两个思想是一致的。不过唯识宗在讲心的时候,它是讲三能变,它说心是怎么安立的呢?“初阿赖耶识异熟一切种”,就是《唯识学》讲缘起,它的出发点是:“初阿赖耶识,异熟一切种”,它从阿赖耶识开始讲起,就是他从您已经开始流转后讲起,如果您问《唯识学》说阿赖耶识之前是什么?《唯识学》它不回答这个问题。它也不交代这个问题,但是它也不否定说阿赖耶识之前有佛性,它没有否定,但是它也没有说明。
《唯识学》的教法,它一开始就开宗明义,说我这个教法所有的安立,是从阿赖耶识开始出发的,您看天亲菩萨的偈颂说得很清楚,说生命的最初是什么?“初阿赖耶识,异熟一切种,不可知执受,处了常与触,作意受想思,相应唯捨受”。它就从这个地方出发的嘛。这样子讲的话,它安立五种种性也是有道理的。的确我们从现实的角度看,有些人他听到大乘佛法不能信解。您看那小乘的国家,您跟他讲大乘佛法,他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6页 / 共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