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的己方部队提供及时的支援火力,又很好的隐蔽了自己。
就蔡锷看来,组建山地师,除了迫击炮与掷弹筒,步兵炮也必不可少。
掷弹筒从本质上来说是一门迫击炮,它的主要特点是射角大,弹道弯曲,射程不远。
主要用来杀伤躲藏在工事和隐蔽物后的敌人或者在远距离杀伤敌人有生力量,它的杀伤效果好,操作方便,可以伴随由单兵携带随一线步兵移动,对一线步兵进行支援。
由于单兵携带且可以隐蔽在障碍物后发射,它的隐蔽性很强,这个步兵炮都是一个特色,也符合日本人一向阴险的性格,这两种武器在后世都是由日本现行开发出来,不过,这个时代,自然是由李安生笑纳了。
掷弹筒便宜啊,为什么不造,虽然技术还没有彻底成熟,但是造价仅仅是“辛亥”式步枪的三分之一,一枚炮弹也与手榴弹的价格相当,甚至还要便宜些,这就为大规模制造扫清了障碍,谁不喜欢这种小炮,铺天盖地的在连排级配置。
蔡锷与蒋方震合计,将来在山地作战中使用掷弹筒,主要是和轻机枪手配合,构成立体火力,首先由机枪利用丛林和山地的优势地形将敌军压制,掷弹筒由于可以在任何地形使用。它可以在隐蔽工事中发射,利用曲线的弹道将隐蔽的敌军士兵杀伤。
所以这次蔡锷没有对东北军中那些恐怖的150毫米重榴弹炮,甚至是203毫米、270毫米等口径的重炮产生兴趣,他主动要求配备大量的迫击炮与掷弹筒、步兵炮。
山地战中不太可能出现那种铺天盖地密集冲锋的现象,而是精益求精的进行小范围战术较量,有了这几样武器,他的心里也算有些底。
在中俄战争中,东北军逐步的总结出来几种对步兵炮、掷弹筒等武器的使用战术,传阅诸军,成为了统一的教材。
东北军这一点做的就是好,战场教材时刻会更新,指导员会随时的让这些新的战术、战斗技巧与战场心得、小窍门教给大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