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
《1937》和《1942》只能说是“严肃历史”大类,与《南京!南京!》则是同一题材。
观众考证起来,更是卖力。
何况后面还有沈三通的一双黑手引导。
两部电影的历史观与叙事,差异明显。
《1937》强调普通民众在历史中的主体性,通过底层人民的自救与组织化抗争,传递人民是历史推动者的信念,将南京大屠杀的苦难升华为民族精神的觉醒,最终落脚于团结与自强才能抵御外侮的积极结论。
对侵略者的态度,毫不掩饰,立场鲜明!
日寇被塑造为高度组织化的暴力机器,其暴行具有系统性与非人性化特征,避免对施暴者进行心理共情,强化民族对立的尖锐性。
对侵略暴行的呈现方式克制,但也直白,直接展现日寇系统性屠杀,集体处决、孕妇剖腹。
服务于人民创造历史,服务于中国人,从一开始就是为了凝聚力量。
而《南京!南京!》说好听点,叫做试图打破单一叙事。
通过中日双方视角,中国士兵、日本士兵角川、国际人士,展现战争的复杂性与人性的异化。
关注个体在极端环境下的心理挣扎,角川的自省、拉贝的无力感,而非明确的民族主义叙事。
说难听点,导演屁股坐在了本子身上。
很会为本子着想,聚焦侵略者心理,一步跨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