径,更巧妙回应了思想解放语境下“文学主体性”建构的时代需求。
写完最后一个句号,许成军望着纸面轻轻舒了口气,思路通了,连空气都变得顺畅。
第二部分文献综述最见功力。
他先梳理学界现状:1979年对传统文论的研究多停留在古籍校注或生硬比附西方理论的层面,《文心雕龙》的考据文章堆成小山,却鲜少有人真正用传统理论解读当代创作,更别提用“典型论”套解“意境说”的牵强做法。
再直击文坛争议焦点:“传统是否阻碍创新”“西方理论是否万能”的二元对立讨论正如火如荼。
最后笔锋陡转亮出突破点。
跳出“复古/西化”的非此即彼,聚焦“传统文论的问题意识如何迁移到当代创作”,寥寥数笔便划出研究的全新疆域。
只是文献注释费了些周折,好些他印象里存在的参考文献在这个年代却不好找,不得已删改几处引用。
第三部分理论框架反而写得最顺。
这一部分许成军构建了中国传统文论现代转化的“三重机制”的理论框架。
概念迁移机制让古典文论核心概念在当代创作中焕发新生;
美学平衡机制用传统“中和之美”破解时代创作的两极化,以“哀而不伤”平衡伤痕文学的悲情控诉,用“执两用中”调和改革文学的口号化;
实践落地机制则直指基层创作如何激活传统文论的现实路径。
第四部分案例论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