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p;
我们身为一个没有我空、法空般若智慧的凡位菩萨,你要知道,你现在要做的,绝对不是在三界当中度众生,这个事情不是你现在该做的。那你说:我现在该做什么事呢?唯得专念阿弥陀佛,使令成就一心不乱,把今生剩余的几十年光阴,好好的成就净业,净业成故,临终的时候正念现前往生,到阿弥陀佛的地方,亲近阿弥陀佛,乃至亲近十方诸佛,在内心当中,成就无生法忍的圣道,这个时候,你要度化众生,这个时间就到了,还来三界,乘无生忍船。
这个时候,你来三界,不是来三界游泳,这个生死大海当中,你有一艘船,你不再被生死大海所漂溺。这个时候,你坐在船上,把这些过去有缘的众生,乃至无缘的众生,全部救到你的船上。怎么办呢?广施佛事,任意自在。你有种种的方便,你盖个讲堂、盖个念佛堂,都好。
这个地方,很多人疑惑:我们内心当中有智慧跟慈悲,有时候这两个经常矛盾,到底我是智慧比较重要?还是慈悲比较重要?
你看我们在读经典,也是这样子讲。你读《法华经》,佛陀告诉我们: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这个三界是一个大火,你在三界当中有一些美好的资具,你还是没有离开大火,你对三界害怕。但是你读《华严经》,那是不同的口气了: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诶,菩提是在众生当中成就,所以你不能舍离众生。
所以有时候,我们的智慧跟慈悲经常矛盾。龙树菩萨在《智度论》上说,菩萨道有两种:一者般若道,二者方便道。就是说,如果你是初地之前的菩萨,要偏重般若道,般若道的重点是以智慧来引导慈悲,这个时候偏重智慧;初地以后的菩萨,以慈悲来引导智慧;这样你就知道你这个心要怎么去调和了。
在清朝,有一个叫王鼎实的居士,这个公案是出自于《净土三要》。王鼎实居士,他生长在一个士大夫的家庭,他的父亲是做官的,他的祖父也是做官的,在这种士大夫的家族当中,也就苦读圣贤之书。到十六岁的时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0页 / 共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