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p;
报身,前面是理观,这个等是应化身,这两个都是事相上的观察,观想阿弥陀佛无量光、无量寿;或者是观察应化身,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总而言之,观察色身的两个重点:第一个金色,第二个光明。
所以观想念佛,第一个是他的身相,第二个是身相所释放出来的光明。比如说八万四千相,这相有种种的好,重点就是你观这个相好,一定要有光明相出来。
这个是讲观想阿弥陀佛的正报庄严,我们再看依报:
又观彼净土,七宝庄严妙乐等,备如《无量寿经》《观经》十六观等。常行念佛三昧。
这个是观想依报庄严。
正报观察以后,观察依报,观察这个净土。经典上说:生处的庄严,有七宝池、八功德水,或者住处宫殿的庄严,这个经典上讲很多。那这个地方讲常行念佛三昧,早期的念佛是定心念佛,当然这个标准是高了一点。这个地方讲到正行,就是观想极乐世界正报、依报的庄严,这以下讲助行:
及施戒修等一切善行,悉已回施一切众生,同生彼国,决定得生。此谓欣愿门也。
前面是直接跟弥陀感应道交;这个地方是透过回向,间接的感应道交,修行布施、持戒的善法,这是当做佛号的眷属。
蕅益大师做一个譬喻说:念佛如果是一艘顺风的船,你的布施、持戒就是船上的桨。你这艘顺风的船已经很快了,再加上这个桨的推动,就跑得更快了。布施、持戒当然不是净土的正行,但是你用回向,它也变成一种感应的力量,这个就是欣愿门也。
这个地方,我们把早期的修行作一个总结。
净土法门,不管是定心念佛、散心念佛都好,总而言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4页 / 共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