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sp;
就是说我们的成佛之道,有些人会先偏重在自利,有些人偏重在利他。那么站在净土的角度,是先成就圣道。就是:你是一个凡夫,你先成就圣道,然后以圣道的阶位,以圣道的功德来度化众生;你内心有圣道的力量,那个时候再来度化众生,跟众生广结善缘。
所以我们不应该说往生净土就障碍菩提心,不是这样讲,这是他的一种规划,他的选择。他今天到净土去,也是为了菩提道求生净土,也是为了要度化众生而到净土去。所以这一点,也就是说我们求生净土,事实上内心当中没有舍离众生的,这个是我们先破除这个疑惑。
甲二、舍此求彼疑
好,我们看甲二的“舍此求彼疑”。首先我们看这个征问:
乙一、征问
诸法体空,本来无生,平等寂灭;今乃舍此求彼,生西方弥陀净土,岂不乖理哉?又经云:若求净土,先净其心,心净故即佛土净。此云何通?
这个疑惑是“舍此求彼”。就是我们既然求生净土,内心当中就有取舍;我们厌恶娑婆世界的苦,我们好乐极乐世界的乐,内心当中对娑婆跟极乐,就有一个取,一个追求,有一个放弃。
这个意思就是说——诸法体空,从一个本体的观察呢,十法界的这些果报,它的本体是毕竟空的。当然从现象的角度,从因缘的角度,这个果报体有杂染的果报,有清净的果报;但是从一个本体来观察,是“本来无生,平等寂灭”。就是佛法对生命的观察,有从本体上的观察,有从外在的现象界的观察。那么当我们从本体的观察的时候呢,一切法是不生不灭的,就是杂染也不可得,清净也不可得。
那么今天我们舍此求彼,我们身为净土的一个学者,我们弃舍娑婆世界而追求极乐世界;那这样子讲,岂不是乖违了大乘的实相。因为大乘的实相,是不能有所谓的取舍的,它必须合乎中道——不取不舍,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9页 / 共11页